
有两位绍兴人,很少见于文献记载,连生平都少为人知,却编著了一部畅销300多年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这两位绍兴人就是吴楚材、吴调侯。
到柯岩州山村寻找“二吴”
清初文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书中所选的文章皆是历代传诵之美文,评点简明精当,卷帙适中,甫一问世,便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非常流行的古文入门读本。吴楚材、吴调侯皆为隐迹民间的下层文人。他们的生平履历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清代官修史书中没有他们的位置,现在所见关于“二吴”生平的资料甚少。
上网搜索吴楚材和吴调侯,显示的生平资料极简单:吴楚材有生年无卒年,而吴调侯生卒年均不详。两人均为浙江山阴(今绍兴)州山村人,都是塾师,授徒为生,只有普通文化程度,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入流人物。
现在的柯桥区柯岩街道州山村就是当初“二吴”的家乡,笔者曾到州山村寻访过“二吴”的蛛丝马迹,可遗憾的是当地大多数村民竟然都不了解“二吴”与《古文观止》,村干部们也只是对《古文观止》有所耳闻,并不知“二吴”生平。
笔者在《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找到了一些关于“二吴”的记载。
乘权:字子舆,号楚材,行穆四十七,顺治乙未八月初六生,娶道墟章氏,生女二。长适道墟章。次适后马周,未几,夫亡,张麟锡为撰《节妇传》。以侄之燿为嗣。公天性孝友,潜心力学,辑有《纲鉴》《古文观止》《小学初筮》等行世。国学生。卒于康熙己亥九月初八,葬庵里山。
大职:字调侯,行伟五,顺治丁酉三月廿九生,娶后梅潘氏,生子一,位孙,女二,长适钱清潘,次适道墟章。继娶在城王氏,生子二,振孙,谋孙,女一,适府城进士刘文燧子。公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性资明敏,才学优裕。著作有《古文观止》等书行世。由国学生考授县丞。王氏三十五守贞,浙江巡抚庄有恭匾旌节孝,卒于康熙辛巳七月廿九,葬河塔。
由族谱中关于“二吴”的记载可知,吴楚材名乘权,楚材为其号,子舆是其字。吴楚材生于顺治乙未年,即1655年,卒于康熙己亥年,即1719年,享年65岁。《古文观止》编成时为41岁。无子,以侄为嗣。仅为县学生,无中举经历,沦落为肆力于编书之业的底层文人。其所编之书,除《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外,还有《小学初筮》,此书迄今未见著录,不知存否,应为关于小学的入门读物。对于其性格的描述为“天性孝友”“潜心力学”,与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的评价一致。
吴调侯生于顺治丁酉年,即1657年,卒于康熙辛巳年,即1701年,享年45岁。《古文观止》成书时吴调侯39岁,而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成书时,吴调侯业已亡故。不同于吴楚材的是,吴调侯共三子,并曾做过县丞这样的下层官员。至于是何处县丞,待考。相较于吴楚材以德行敦厚为族人所称,族谱中对吴调侯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他的才气而言。
“二吴”何以编纂《古文观止》?
两位默默无闻的乡野先生,怎么能够留下这样一部不朽的《古文观止》?
吴楚材出生在山阴县州山村,自幼聪敏好学,尤好经史,他童年就有志于读史,人称其嗜“古学”而“才器过人”。16岁那年,他患足疾,一病数年,仍然手不释卷,待足疾愈,学问大进,却也耽搁了出仕之路。
清康熙十七年,吴楚材投奔时任福建巡抚的族伯吴兴祚,开始幕宾生活,后吴兴祚调任两广总督,楚材仍随其左右,帮着出谋划策。吴楚材精通文史,任范时崇(1663~1720,字自牧,号苍岩)总督幕宾公余,与同乡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兄弟辑成《纲鉴易知录》《明鉴易知录》。前者92卷,纲目体编年通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元顺帝,“事之原委,人之始末,起伏照应,明若观火”被誉为“中国通史第一书”;后者15卷,收录下限至明朝灭亡。
后来吴楚材回到家乡,设馆授徒,当起塾师。他的侄子吴调侯幼承家学,常与族叔楚材砥砺古文,跟随族叔一道在家乡教书。“二吴”给童子讲学需要编写一些讲义,叔侄俩逐年讲授逐年编纂,对古文的研读越来越深入,讲义越编越精。以至于“二吴”在《古文观止序》中写到:
间有好事者,有所许可辄收录数则以去,乡先生见之者必曰:“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余两人默然相视良久曰:“唯唯,勿敢当,勿敢当。诚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付之梓人,以请政于海内君子云。
“二吴”听罢乡先生言,怦然心动。后来,他们“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将它寄给族伯吴兴祚审阅。吴兴祚官至两广总督,时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右翼汉军副都统(八旗武职正二品)。吴兴祚收到书稿后,“批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有裨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该书做序,且亟命付梓。
吴兴祚在序中写道,“二吴”选编古文,是为了“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并继承发扬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抱着这样的出发点,“二吴”选目时态度公允、客观,打破门户之见,摒弃前人编写古文选本时尚理、尚文等弊端。《古文观止》经吴家三辈人的努力终于问世了!此书一经出版,大行其道,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语文教材,并且一直以来作为重要文言读物,影响长达300多年。这部畅销300多年的一流教材,与《唐诗三百首》齐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古文观止》传世意义深远
“二吴”尽管是无名学者,但对此书的含金量却颇为自信,从书名《古文观止》中可见一斑。“观止”典出《左传》的“季札观周乐”一节: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韶箫》之后,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指韶箫是音乐水平的顶峰,欣赏过之后便不再欣赏其他音乐了,也就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似的感慨。
所以“古文观止”意指此文集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的确,古文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古文观止》选的文章上起先秦、下到明末,一共222篇。
最为业内称道的是,《古文观止》一书所选的文章,既注意到各种体裁,又突出了名家名作。尤其是别具一格地选了不少少而精的作家的文章,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在明朝卷中,甚至还选了被视为外道的公安派袁宏道的一篇《徐文长传》,也适当照顾到了别具眼光的人。
从“二吴”为《古文观止》所写的《序》和《例言》中,确实可以看出吴楚材的“潜心力学”和吴调侯的“才学优裕”,也可以看出“二吴”编纂《古文观止》用心之良苦。
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被称为“未名四老”的金克木先生,这样点评《古文观止》:“读此书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从这几句点评中便可知,这两位绍兴文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确实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这么一本重要的书作者居然是我们绍兴人,而我们绍兴也鲜少宣传知道。更遑论人物事迹生平了。

吴楚材是里庄村溇底头人,吴调侯是里庄村中桥头人。

吴兴祚是里庄周山脚下人

好好挖掘一下,让绍兴名仕之乡更加发扬

今年是《古文观止》刊印330周年,《里庄村志》即将出版

每年的端午节, 是《古文纲止》刊印的纪念日。有识之士呼吁,建设绍兴《古文观止》版本观,打造《古文观止》文学主题小镇。
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补贴3600元

男方要求把彩礼用于小家这是否合理?
贫穷夫妻百事哀
香炉峰这点更不友好
奶奶长期带娃,外婆该不该出抚养费
学历不用很高,小孩其实还是留在绍兴好
现在还有多少人信中医?中西候诊人数对比

男人不养女人,我结婚干嘛?

刚刚,绍兴炉峰禅寺提醒你!

小年轻要学会省钱啊

敏感的丈母娘第二弹
扭痧

发现没有,长大以后才明白,爸爸的兄弟和妈妈的兄弟,是不一样的
人民医院退费

关于职工医保医保的报销限额

25年柯桥社工报名人数

免费上幼儿园要来了?国务院部署逐步推行

晚8点的超市“真香”!绍兴市民爱上“蹲点抢货”

发到家收银员上班期间吃早餐

连续7年没出过险了,但车险水涨船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