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 就上绍兴E网
记录生活 同城兴趣社交
随时随地 了解绍兴事
评说身边事 分享绍兴美
本地生活消费互动平台
打开APP

印山越王陵是勾践的自治冢

书里书外
08-27 09:10 绍兴
关注

印山越王陵是勾践的自治冢

(1999年3月17日《绍兴日报》摘发。收入《绍兴文史纵横》中国戏剧出版社)

印山越王陵是勾践的自治冢

胡文炜

一、印山大墓墓主允常说

印山大墓正式对外开放后,媒体一再将墓主表述为是允常的陵墓,这几乎已经成了定论。那么,说印山是允常陵究竟有什么依据?经查阅资料,可归纳为三个理由:

1、此墓既是王陵,其墓主便只有夫镡、允常和勾践这三位,据《越绝书》,夫镡有若耶大冢,勾践有独山大冢,认为这两个大冢今有迹可寻,于是印山就只能是安葬允常的木客大冢。2、史籍中有关于允常墓的记载。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记“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记“越王(勾践)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允常)之丧,欲徙葬琅琊,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 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勾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后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勾践谓不欲,遂止。”3、印山墓靠近今里木栅村,木栅读音与木客相近,故印山墓就是古籍中的木客大冢,既然木客大冢是允常之墓,印山也就是允常之墓。

然而允常墓说的三个依据,根本证明不了今印山就是当年的允常墓,这除了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和没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可以确证外,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障碍未能逾越:1、墓主不在墓室之内。2、允常的活动跟今印山一带无联系。3、没有“木客”可以变成“木栅”的任何依据的任何依据。

二、印山墓是一座未经安葬的空墓

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所记,勾践曾打算将其父允常墓迁至新都山东琅琊,但最后没有迁成,上引《越绝书》中的一段文字是指勾践刚迁都琅琊,就打算从水路运允常之冢。勾践迁过其“先君夫镡”冢,那是由今诸暨迁至若耶,虽路途不甚远,但不免一路颠簸艰难,若从越到鲁遥遥几千里,翻山涉水,足令死者灵魂不安,故拟走水路,但最后冢未迁成,因为恰遇一场大风沙,便作罢了。据《风雪定陵》一书所记,当年发掘定陵时曾遭大雷雨,将“明楼的坐兽给劈掉”,有一人“被雷火劈死”,这如果在封建时代,无疑会终止发掘,并附会种种传说。所以从史籍记载看,允常之墓未经迁徙,“迁徙说”难以成立。从陵墓的复杂、巨大,和构建之精心、营造之困难看,也不可能是“疑冢”。

根据印山墓的发掘情况,此墓虽经盗掘,但未遭受严重毁坏,它仍是一座基本完整的古墓葬,墓道墓室完好,墓内尚有随葬文物。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陵墓内,除了清理出玉器、漆器等物品40余件外,竟然未见任何遗骸残骨,哪怕是齿发指甲也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反常现象。虽然此墓盗掘严重,但盗墓者绝不至于将墓主的尸骨也盗走,连一块残骨也不剩。古代盗墓不同于今天的古墓葬发掘,须把墓内的器物连同尸骨全部清理出来,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馆内。纵使古代也有发掘,又为何留下40余件随葬品?事实上那不是发掘而是盗掘,在未盗尽的遗物中尚有青铜铎、玉剑等值钱物品,这种现象除非空墓,否则在历来考古发掘中是从未所闻,也是难以解释的。凡持允常墓说者,均尚未将此现象作出过应有的解释。

封建社会里有殉葬现象,只是不象奴隶社会那样用活人直接掩埋,而是先处死,再随葬,这种做法直至明代还有,当然更多是用俑来代替人。允常是一属国之主,其墓中也未发现殉葬的人或俑。会不会此墓曾被复仇的吴军所毁?看来也不可能,第一、难道复仇者仅弄走了仇人的尸体而没有拆毁或干脆烧毁其墓?第二、允常的尸体被抛到何处?如果尸体仍在,勾践必然要将其重新入葬;若尸体已失,也应在墓内置放替身,决不会任其父王的墓成为空墓。第三、据《越绝书》所记:“浦阳者,勾践军败失众,懑于此,去县五十里。”可见越军不是从今萧山钱清方向败退,而是从诸暨向平阳国都方向败退,则吴兵追赶也必由此路,此路距印山既远且又甚崎岖。按以上三点,即使吴军有可能毁了允常之墓,也不会是今印山王陵。

既然根据史籍记载,允常之墓未经迁徙,则允常墓内必有允常的遗骸,如果印山是允常之墓,此墓内多少留有允常的残骨,根据发掘的实况,已足以否定这是葬有允常遗体的木客大冢。由此还可进一步肯定这座空墓根本没有安葬过任何遗体,故也可以排除这是勾践以后其他越王之陵。

三、允常之墓不可能营建在今木栅一带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引《吴越春秋》云:“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其地在今阮市镇与店口镇之间的白塔湖一带。孔晔《会稽记》载:“诸暨东北一百七里有古越城,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遗迹尚在。”《乾隆绍兴府志》引《元和郡县志》云:“诸暨县,越王允常所居。”

公元前510年夏,允常在位时吴王阖闾因越不从吴伐楚而与越为仇,南侵攻越。五年后允常趁吴国讨楚之机兴兵伐吴,攻入吴境。公元前497年允常卒,其子勾践当年即位,将都城迁至今平阳一带,两年后越败于吴,勾践入臣吴国,至公元前490年勾践归国,他采纳范蠡建议在今绍兴府山建都,自此开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历程。

今印山陵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四周开掘湟濠,这是必须有相当身份的诸侯王才能营建的墓葬。而允常为越王时,还是一个弱小的属国,须向吴、楚称臣,他没有资格,也不敢营造这样的王陵。

允常在位15年,卒后至勾践七年,这20多年里战事不断,可谓国无宁日。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道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要在原始森林处砍伐巨木,拖移搬运,并用人工筑起一座土山,其投入人力之众,工程之浩大,后勤给养之难,略可想见,而允常墓必始营建于其生前,不会在他卒后再仓促择地建墓。故处在今会稽山南的允常不可能翻山越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这个地方来建这座巨墓,给后人的祭祀也造成不便。

今会稽山北一带,是勾践从诸暨到平阳再到今绍兴后,才从原始状态逐步得以开化。勾践出山的路程在今秦望以东,未走今秦望以西漓渚兰亭一线,西线在允常卒后几年内尚处闭塞原始。东晋时形成的山阴道止于今兰亭以北5公里的花街,据宋《宝庆会稽续志》,今兰亭至诸暨枫桥之间的古博岭“俗讹为虎博,往多虎豹栖止,故姚宽诗云:‘....一声乳虎下前村。’”则早先更无人迹,活动于今诸暨的允常,不会在这个地方建成一座如此巨大的陵墓。

四、印山不是木客山,木栅村也不是木客村

将今印山定为古籍中的木客大冢,主要还是靠把古木客等同于今木栅来作基础,但这个基础并不可靠。所谓印山,是民间的一种称呼法,在宋及以前的史籍中无印山名称。今印山是在平地上耸起的一座孤丘,说不定此孤丘在秦汉时曾被称作独山,而将“木客”等同于“木栅”是没有任何根据的,首先,两者发音的区别十分明显;其次,无论哪种书籍,或者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均找不出两者有通用的任何例子。就在距今里木栅村北部约6公里处,有叫“栏栅”的地名;在距里木栅西南约10公里处,又有叫“栅溪”的地名,可见“栅”是当地一个平常的地名用字,是独立存在的,并非由别的地名读音转化。当时在会稽山地可伐木的地方很多,二十多年前在央茶湖围湖造田时,曾挖出很多泥煤,可知那里以前也有大片林木,因而“木客”不一定在今木栅。

至于《水经注》中有关越地的记载,今不能一一按图索骥,郦道元本人未到过浙江。该书有关允常冢的前后文字是“(浙江)又径会稽山阴县,有苦竹里(今兰亭镇北部与漓渚镇北部的交界处),里有旧城,言勾践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东,与兰溪(兰亭江?)合....,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勾践使工人伐荣 ,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勾践谓不欲,遂止。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鉴湖)....”凭此所记是无法得出今印山就是允常冢的结论来的,且看“‘浙江’‘又’径允常冢北”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

其实印山处在今里木栅村的南边,距村还有数百米。如果按照《绍兴府志》和《嘉庆山阴县志》记述的“山阴越王允常陵在木客山”,“木客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反而更不能证明印山就是允常陵,因为今之印山是平地上的小山丘,并非是在一座山上所筑之陵,《吴越春秋》记“种(文种)曰‘吴王好起宫室,用工不辍。王选名山神材,奉而献之。’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可见木客山是一座较大的山,山上长有很多大树。今若将印山定为允常陵,岂不是说“印山在木客山中”?凡至今可见的文献,只有“允常冢在木客山”,绝无“木客山即允常陵”的记载。印山作为一座墓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一座山,那只能算是小丘。现在把印山等同于木客山,将给后人留下新的讹误。

古籍中的木客山本是一座山而非一座墓,允常墓处于木客山的一隅,此山上长有很多大树,勾践时,一大批“木客”被驱在此山伐木用来作“桴”,遂称此山为木客山。如果说印山即木客山,那怎么解释在印山上可以大量伐木?至于推测作筏用的“桴”字是营墓用的“椁”字之误,那明显有误,因为印山墓中所用的木材是栎树而非松柏。现在“允常墓说”认为“木栅”是“木客”的音转,认定今木栅村就是古之木客村,同时又认为印山就是古代的木客山,如果真是如此,说明木客山跟木客村是同时出现、互相依存的,那么,又为何“木客村”变成了“木栅村”,“木客山”却变成了“印山”?为何印山没有变成木栅山?木客村没有变成印山村?(以山为村名的例子很多,如独山村、玉山村等。)可见这种说法明显不通。

查《嘉庆山阴县志》中的《分境图》,情况十分明显,图中木客山在玉架山以北,宋《嘉泰会稽志》载“玉架山,三峰如笔格(架),故得名。”可知玉架山即今笔架山,而今印山处笔架山的西北,在平原与山地之间,《分境图》所标木客山处群山之中,跟今印山的位置截然不符,《分境图》不仅不能为“允常冢说”提供依据,相反,恰好证实了古木客山不是今印山。

五、印山应是勾践的“自治冢”

自治冢,即一个人生前营造自己的墓冢。生前造墓一向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习俗,在国外有法老建金字塔作为自己的墓地,在我国,上至帝王,下至生活稍为安定的平民,都有生前为自己建墓的,这种习俗几年前某些地方还存在。而古代,特别是帝王,更把建墓作为国家兴衰的大事,据《史记》,秦始皇自即位起就在骊山营建自己的陵墓,40年后方完工;据《汉书》,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起营建自己的寿宫,直建了50年方竣工。除了元代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华,“其墓无冢”外,明代万历皇帝历经6年建成定陵地宫,其规模令每个参观者惊叹,而定陵在十三陵中还不是最大的。勾践自定都今绍兴后,十多年无战事,实施了一系列富民强国政策,出现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这正是营建印山这座东南第一大墓的基础。

今绍兴周围散落着好多大小不等的古墓葬,包括有可能是夫镡墓的若耶大冢,但其规模均远不能与印山大墓相匹,这跟古代绍兴一带活动过的统治者中,没有谁可与勾践的威力相匹完全一致。试想如果印山大墓不是勾践的自治冢,那么他作为一代强国之君,还有哪一座墓会是他的自治冢呢?凡探究印山墓主者,都注意到《越绝书》中提到的“独山大冢”,但没有一人将其与印山相联系,认为“无论勾践墓有否建成,都可以肯定不会在印山。”“在绍兴没有勾践的王陵。”却都没有提出任何理由,仅用这么一句话,就轻轻地把一个“大冢”给放过了。

《越绝书》载:“独山大冢者,勾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这里须辨清“独山”、“冢不成”、和“九里”的含意。1、“独山”今有两处:其一、《旧志》称城西35里之独山系勾践自选葬地;其二、距城区6公里的今绍兴县鉴湖镇玉山村的玉山也曾称独山。但是这两处独山都是岩体孤丘,并不是象今印山那样,也不象历代帝王陵那样,是靠人工用土筑成的山丘,因而都不能称之为“大冢”,也就都不是勾践的“自治冢”,何况城西的“独山”一般认为就是《越绝书》中所记的“独妇山”。其实“独山”本是以地理面貌作为地名,这样的同类地名很普遍,如横江、叉路、大桥、龟山、香炉峰等等,且有可能在一定的时候改名。2、“冢不成”是指独山大冢没有真正成为勾践的墓冢,大冢已明言其规模。如果仅仅是选择了一处墓地,未建成墓,便不能称为“大冢”。“自治以为冢”,说明冢已建成,只是由于都城迁到了琅琊,该冢就不再使用,所以勾践已营建的独山大冢是一座空的墓穴,今天印山的发掘恰恰印证了《越绝书》中“冢不成”的记载。3、“九里”似跟今印山的距离不相符,诚然《越绝书》是研究古代越国的重要文献,但其“记地传”中所记的距离,有些地方跟实际有所不符,如说涂山去县五十里,而杭坞、防坞、石塘等要塞去县都是四十里,今涂山与绍兴城区之间一派平地,杭坞在今萧山县境内,远在涂山以外。若今绍兴市区禹陵乡境内的春秋时墓葬为夫镡之墓,跟《越绝书》所记的去县二十五里也不符。实际上“木客大冢....去县十五里”与今木栅的距离也不合符。

据发掘情况,印山墓木椁东头似有墓门,墓门通甬道,这种营造法在其他帝王墓发掘中也曾发现,那是因墓已建成,但墓主还活着,工匠们就在墓中留下出入门和通道,再用填土堵上,表面上看不出来,墓主死后再掘开堵住的填土入葬,因而陵墓建成时是空的,当然有可能在墓内先放置一部份器物,今印山大墓就是这样的一座空墓。那么《越绝书》中所载的“木客大冢”又在何处呢?设想在巍巍会稽山脉中,有可能另有一处古时称为木客的地方,那里有一座真正安葬着允常遗体的木客大冢,其规模肯定不会大于印山陵。

《越绝书》中尚记有“民西大冢者,勾践客秦伊善炤龟者冢也,因名冢为秦伊山。”“夫山者,勾践绝粮困也,其山上大冢,勾践庶子冢也,去县十五里。”这两个大冢也象木客大冢一样,不知在今之何处,另外夫镡的若耶大冢毕竟也没有真正找到。故可以说,《越绝书》中所记的五个大冢,只有勾践的自治冢才被找到,这就是古之独山大冢,今之印山越王陵。

据此,印山为允常陵说完全可以否定。

(1999年3月17日《绍兴日报》摘发。收入《绍兴文史纵横》中国戏剧出版社)

附:《越绝书》称“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的记述。然而,就这简短的几个字,使许多学者简单地认为句践在越地的自治冢确实没有建成,并作出句践之陵不在越地的定论。胡文炜在《印山越王陵应为句践的“自治冢”》一文中,对此作过精辟点评。他说:“凡探究印山墓主者,都注意到《越绝书》中提到的‘独山大冢’但没有一人将其与印山相联系,认为‘无论句践墓有否建成,都可以肯定不会在印山’,‘在绍兴没有句践的王陵’。却都没有提出任何理由。”这话真实、诚恳,说到点子上。(载《越文化研究文集》 中华书局2001年,又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四期)

网友评论
yearner08-27 12:42绍兴

印山大墓的树轮推定依旧不能否定墓是允常墓。

公元前490年是勾践七年,也就是勾践反国之年。根据吴越春秋当年他的主要事情是恢复社稷宫殿。

事实上根据吴国夫差和伍子胥的尿性,挖允常墓毁尸是必然。

其次吴越春秋里面多次勾践社稷被毁

“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使不得血食。”

不得血食极可能就是祭祀允常。

而且这个时候勾践反国就大修自己陵寝与报仇完全背离。

yearner08-27 12:44绍兴

因此允常墓树轮异常,应该是勾践反国重葬允常造成的。

yearner08-27 13:20绍兴

这也解释了考古挖掘中发现的

“大墓封土靠近墓道的1/5部分 及墓道、甬道的全部填土、封土 均为二次填筑。”

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将第二次安装的木头的树轮推测不是允常是缺乏依据的。

yearner09-09 20:26绍兴

 苦竹城者,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于是,去县十八里。

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

由于苦竹城和印山大冢 离县方向几乎相同,距离相差为3汉里,因此苦竹城在印山大冢方向为西,距离为3汉里左右。

以印山大冢为参照,

其北为大平原,不具有拦坝条件。

其西南为大山所断,不具有拦坝长度

其西北:

符合《水经注》走向,苦竹城在西北。参照地图,阮港村南北距离正好是汉千五百三十三步。而且此处河水和村庄都是南北走向。

正在热议
1

彩礼谈不拢的本质是女方没有想过和你真心实意过日子

2.6万阅读
2

儿子婚礼上,应该上台的是亲妈还是后妈呢?

2.3万阅读
3

丧偶再婚老人去世后,应与谁合葬?前任还是现任?

1.8万阅读
4

绍兴国金大悦城坚果投影仪

1.3万阅读
5

刚刚!绍兴一高架堵成“一片红”,紧急提醒

1.7万阅读
6

回家腿被门禁砸了,柯桥汇锦园物业极致摆烂

7351阅读
7

世茂海底捞正式搬去龙湖天街了,发通知了

1.8万阅读
8

绍兴北站新兵入伍。愿踏上新征程的兵哥哥一切顺利

1.7万阅读
9

一个月11家幼儿园注销!生源告急?绍兴越城区有新动作

1.4万阅读
10

养娃到初中真心觉得有必要让孩子适当苦一点

1.5万阅读
11

绍兴刚刚下冰雹了

1.5万阅读
12

高架上全是水,开车慢慢开

1.8万阅读
13

迎恩门城楼上要开咖啡馆了

1.2万阅读
14

绍兴的城建真的很一般

7298阅读
15

说说现在绍兴的快餐刺客

1.6万阅读
16

端掉越城智慧校园阅读平台就靠大家了

1万阅读
17

柯桥万商路上的特斯拉赛博皮卡

1.2万阅读
18

迪荡没落的几大原因。

1万阅读
19

孩子沉迷手机

8339阅读
20

镜湖崛起的几大原因

1.2万阅读
我来说两句...
4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