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 就上绍兴E网
记录生活 同城兴趣社交
随时随地 了解绍兴事
评说身边事 分享绍兴美
本地生活消费互动平台
打开APP

昌蒲与文人

古越小草
07-12 17:30 绍兴
关注

清代杭州人金农: 用一锭上等好墨为蒲郎祝寿

浙江在线 2017-05-28 09:11:24

  金农《菖蒲图》(局部)

  浙江在线5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孙雯)翻开一本《金农集》,到处都是菖蒲的影子。

  金农,这位行迹有些古怪的杭州人,写菖蒲画菖蒲。从他的文字中能读到,他以菖蒲自况,结交了一群如菖蒲一样孤清的友人,还给菖蒲过生日、娶媳妇。

  金农生活在1687-1763年间,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为“扬州八怪”之首。

  他原本居住于钱塘江边,自称“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居所面水背山,中为书堂,青少年时代,金农饱读古人经籍,时常不问晨昏。

  从金农的自述看来,在当时,他家算是杭州豪门大户,否则,也不会有“金二十六郎”的自号。

  菖蒲曾是仙草之首

  读金农诗,可见菖蒲是一种“仙草”,久服能让人身轻目明。

  确实,菖蒲为古人看重,首先是因为其药用价值。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按照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是菊花,再次是人参。

  古人认为,菖蒲可以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能延年益寿,而且,“一寸九节者良”。

  金农的诗中,有这种传统的延宕。他数次提到“九”这个字眼,如——“灵根九节俯潭清”,“遗我九节蒲,驻颜可扶老”。

  正因如此,菖蒲与道教的“长生”文化紧密相连。

  《金农集》中数次提到“茅山”,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与常州之间,是一座道教名山。而扬州距离茅山并不远,对于频频游历的金农而言,此处不难抵达。茅山有曲涧溪流,绿荫遮蔽,正是菖蒲生长的妙境。如杭州的九溪一带,菖蒲也非常多见。

  金农走在茅山山涧之中,寻到一株菖蒲的心情是这样的:乞来岂但洗烦恼,令我道眼增双明。什么灵茅啊、杜衡啊,这些中草药与菖蒲相比,都不值一提了。夸张是夸张了些,但是他的诗文中,只要看见菖蒲,他总是要两眼放光的。

  不过,说到药用,当下的菖蒲,显然没有艾草那么流行。它只是被少数人置于案上,不用于养生,而用于养心。

  金农有一幅绢本水墨《菖蒲图》,三株密植菖蒲,短而细密,而蒲盆朴拙高古。金农以内敛的短细笔触,“植”出的这三盆菖蒲,真正体现了菖蒲的审美标准——短、细、密。

  其实,明清两代,菖蒲作为书斋几案的清供,已蔚然成风。这种自西汉皇家园林开始人工种植的菖蒲,其功用,在漫长的时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代的王象晋在一本《群芳谱》中,这样写石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

  这些自然属性,很适合古代文人清高独立的自我定位。

  金农要给菖蒲找个女友

  金农中年,有15年的游历,旅资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他还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

  金农自任团长,团中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比如,甬东朱龙擅雕琢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每到一地,全团开始开展活动,筹措旅资。

  这样细节,出自《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宁志忠著)一书。

  而书画家任道斌的《美术的故事》一书则记载了金农另外的细节,在扬州时,金农组织一批人给人家演唱,颇像今天的演出经纪人。

  这是金农艰难之中无奈的选择,但是也的确表现出他的“会玩儿”。

  《小仓山房诗集》《墨林今话》说到:金农养鸡、养鹤、养蟋蟀、养乌龟,又“蓄一洋狗名阿鹊,每食必投肉寮食之”,高兴起来,“或共鸡谈,或歌狗曲”。对于蒲草,他也是一腔玩心。

  农历四月十六(另有一说为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这一天,金农特地用元代制墨名家林松泉的鹿胶墨为菖蒲写真,并作了一首“难老歌”为菖蒲祝寿。诗中,他称菖蒲为“蒲郎”,在四月的红兰、紫桐间,大赞菖蒲,而后又意欲将南山下的“石家女”与七旬的“蒲郎”撮合成一对,“南山之下石家女,与郎作合好眉妩”。

  这一首仍不过瘾,金农又替“蒲郎”作答、解嘲。他是这样替蒲草回答的——我老头子这辈子都不爱结新婚,乱发蓬头与老瓦盆相伴也是不错的。他写蒲草长寿、只需清泉白石相伴,对照金农的生平,这明明是写他自己。

  千金散尽,但不陪你玩

  金农三十岁时,生了一场恶性疟疾,同时,家道中落。

  病愈后,为了调养身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生计问题,他开始游历山川。

  34岁时,金农出游扬州,赴齐鲁,抵京师。但是,以诗文结交名卿钜公,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途中,他甚至身无分文,连怎么回杭州也成了问题。幸好,身边携一方由好友高翔用隶书书写、汪士慎镌刻的写经砚,无奈的金农,以砚换钱,取道南归。

  金农一路向南,走过了太原、临汾,并取道泽州,在康熙重臣陈廷敬三子陈壮履家,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中,他饱读陈宅藏书,并游览了太行山、中条山等地。作为报答,金农帮助陈壮履整理抄校古旧文本。

  1736年8月,虚岁50岁的金农与厉鹗等友人前往京师应试“博学鸿词”,但他与好友无一上榜。回到扬州,他开始致力于画画。

  当时在扬州卖画的人,共有五百多位,五百人中,有十几位比较出名。

  金农位居这群怪才之首,但画并不好卖,日子当然也过得不怎么样。因为,他太任性了。

  穷困归穷困,金农的花费却十分大度:“卖文岁计千金,随手散去”。至于卖画,又全凭心情:“饥来得钱亦复卖,饱则千金不肯贾”。更狠的,如同他的一则题记里说的:众毁不如独赏。也就是说,无论多少钱,他不陪你玩。

  任道斌这样评价“扬州八怪”:他们追求的是与正统的对抗,以及表现出受到现实压抑的呼声……

  “爱此五寸玉,风味刮骨清。一物两心同,水石见交情。”金农诗中菖蒲的性情,正有这一群古代文人的性情。

  参考书目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快抢沙发
发表评论
正在热议
1

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补贴3600元

3.4万阅读
2

男方要求把彩礼用于小家这是否合理?

2.2万阅读
3

贫穷夫妻百事哀

2.4万阅读
4

香炉峰这点更不友好

2.5万阅读
5

奶奶长期带娃,外婆该不该出抚养费

1.6万阅读
6

学历不用很高,小孩其实还是留在绍兴好

2.2万阅读
7

现在还有多少人信中医?中西候诊人数对比

1.1万阅读
8

男人不养女人,我结婚干嘛?

2.5万阅读
9

刚刚,绍兴炉峰禅寺提醒你!

2万阅读
10

小年轻要学会省钱啊

1.6万阅读
11

敏感的丈母娘第二弹

2.5万阅读
12

扭痧

1万阅读
13

发现没有,长大以后才明白,爸爸的兄弟和妈妈的兄弟,是不一样的

1.7万阅读
14

人民医院退费

2万阅读
15

关于职工医保医保的报销限额

1.9万阅读
16

25年柯桥社工报名人数

1.8万阅读
17

免费上幼儿园要来了?国务院部署逐步推行

1.7万阅读
18

晚8点的超市“真香”!绍兴市民爱上“蹲点抢货”

1.7万阅读
19

发到家收银员上班期间吃早餐

7636阅读
20

连续7年没出过险了,但车险水涨船高

1.6万阅读
我来说两句...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