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父亲一辈子都舍不得扔的东西。”近日,绍兴诸暨市民王女士晒出一段短视频,视频中,96岁的王茂华老人正轻轻擦拭一只旧水壶和一把铁锹,眼神坚定,动作细致。
别看这把铁锹小,战场上它能刨土,也能当钢盔挡子弹,还能当武器上阵拼命。”原来,这是王茂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也是他最珍视的“传家宝”,每次拿出它们,就像重新走进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
扔了勋章,带着手榴弹上前线
1930年,王茂华出生于山东荣成,家中兄弟姐妹4人全部当了兵,为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奔赴前线。1945年,年仅14岁的王茂华参军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1950年10月,20岁的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野战军32军炮兵团的卫生兵,随部队入朝作战。
“当时我们从福建急行军到江西,再从那里乘火车一路北上,直到吉林临江。”王茂华回忆说,路上部队下达命令要求轻装入朝,包括军帽、勋章都必须丢弃。卫生兵身上只带两个手榴弹,“一个是对敌的,一个是给自己的。若是被俘,也绝不能泄密。”
入朝后的第一场硬仗,就是那场被历史铭记的长津湖战役。11月末,战场北线已是天寒地冻,第三野战军的战士们却只穿单薄棉衣,戴着单帽。部队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行军,白天埋伏,夜间转移,一走就是几天几夜。
“当时我们与美军交战,把陷在战场里的朝鲜人民军救出来,把四野的一个军也救出来了。”王茂华告诉记者,战火连天中,所有人都在往前冲,战士们5天没吃上一口热饭,每个人都靠着意志在支撑。没有棉衣、没有粮食,更没有足够的炮弹,美军飞机低空侦查、扫射不止,志愿军只能匍匐在雪地间,一不小心被发现,美军就会狂轰滥炸。
“当时我们以为自己可能回不去了,但后面传来喊声:‘三野炮兵同志,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快回去,棉衣粮食都准备好了!’”王茂华至今清晰记得那个声音,也记得很多战友没有等来撤退的指令,留在了那片白雪皑皑的土地上。
转业从医,不改军人本色
“参军的时候年纪小,个子矮,就搞卫生工作。”王茂华回忆说,战场上不分宣传兵、卫生兵、炊事兵,人人都是战士,他从未离开过前线,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抗美援朝中,王茂华所在部队从朝鲜西部一路推进至东部咸兴南道,再转战元山,最远时距离中国已超过千里。有一次在元山前线,一位来自汕头的年轻战士身负重伤,失血严重,嘴里反复念着“想喝口水”。王茂华蹲在他身边,为他止血、保温,一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坚持一下,我们打退他们,就来救你。”说到这时,王茂华的声音有些哽咽:“那孩子想回家,可天气这么冷,血结冰了,我们谁的水壶里还有水呢?”
还有一次,美军坦克突然袭来,一位16岁的四川女兵跑得不快,王茂华拉着她奋力奔逃。眼见坦克离他们越来越近,女孩用力挣脱他的手:“你快跑,我们不能都被抓。”多年后,这位女兵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王茂华一辈子都记得,当时她目光中的果敢与决绝。
1954年,王茂华以排级干部身份转业,将这份沉着和担当带到了另一片“战场”。脱下军装后,他先在绍兴工作,后考取医科文凭,调入诸暨市人民医院成为外科医生,主攻血吸虫病的治疗。在资源匮乏、条件简陋的年代,他凭借战地卫生兵的经验和敏锐,为很多人争取到了生的希望。“他从不敷衍一个病人。”王女士告诉记者,父亲一生一丝不苟、事事认真,一直保有军人的操守与担当。
王茂华转业到诸暨后,与妻子徐丽娜相识相恋,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在柴米油盐中书写了一段平淡却深情的婚姻。
今年年初,王茂华妻子离世。临终前,她紧紧拽着丈夫的胡子不松手,眼神里满是不舍。王茂华明白了她的心思,剪下一缕胡须交到她手中,她点了点头,才安然闭眼。“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永远陪伴在她身边。”老人说。
采访时,王茂华还说起了自己的长寿秘诀,“生活中很多小事情,我都不怎么爱计较。”王茂华说,自己年纪很小就当了兵,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才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
http://m.shaoxing.com.cn/p/3325760.html

建议在绍兴利用旧厂区建一个现代化的革命或历史纪念馆。展示各个时代展品和事迹。
是什么让家长觉得龙山书院创新班生源和一中创新班质量一样

儿子说想染个头发应该支持吗?
不太明白龙山书院的定位
房价还会降吗,感觉我9年前买的方都保不了本了

为什么城区新房这么坚挺?懂得来唠唠

游戏害了太多人,你同意关闭游戏吗?
嫁人时家境重要还是人品重要
绍兴世茂广场,今日起免费停车!

天上飞的这是啥东西,尾巴拖的这么长

品康水果店是不是倒闭了?

双职工家庭税后45w在绍兴什么水平?

绍兴还有田可耕吗

光头和大喇叭有什么恩怨?
我发现现在要学会拒绝无效社交
母亲节,你收到孩子礼物了吗?

迪荡的悲剧在于巅峰期太短了。

大绍兴新一轮行政区调整

清北的毕业生教书一定比浙师大、杭师大的师范生强吗
偶遇明星

直行右转车道是不是优先让给右转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