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翻开越地绍兴这块地方的历史,一个个时代的兴盛与发展,都是由于土地。
越王勾践筑“富中大塘”6万亩,使“民有三年之畜(蓄),国有五万军粮。”
东汉马臻筑鉴湖后,“溉田九千余顷,民享其利甚巨。”
二宋绍兴人口急增,北宋后填鉴湖造田1.42万公顷,
明代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北移。毛奇龄《绍兴府知府汤公传》载:“阅一年工成,共得良田一百万亩,渔盐斥卤、桑竹场畷,亦不下八十万亩。而绍兴于是称大府,沃野千里,绍恩之力也。”
当我们再次凝望历史、土地、人民,不禁会想:是土地养育了人民?还是人民开垦了土地,继而创造了历史?土地,土地,你迎来了一代代子民,养育了一代代人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断的开荒拓土,整治水利,建设家园。是什么神明指引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们拥有这样勇气与力量?
绍兴南靠会稽山脉,北临杭州湾钱塘江,中间一块沼泽地,地理条件并不优越。他“渔米之乡”的发展史是从会稽山脚下开始,一代代人们筑堤修塘,向北一步一步的推进的历史。
自汤绍恩建三江闸后,绍兴北部的江岸线,稳定在大和山、党山、童家塔、三江城、宋家、镇塘殿一线。到了明末清初后,钱塘江以走北为主(对面海宁一线),南岸(绍兴一线)外逐渐淤积成大片滩涂,西起萧山西兴,东至三江闸一带塘外,亦称“南沙”。这是老天的恩赐,历史的机遇。
于是,1968年至2007年,四十年时间,绍兴县(包括越城区)几十万民工的肩膀一次次把绍兴的海塘往北推移。69丘,70丘,。。。。。2007丘,一丘又一丘,从姚家埠老海塘一直向北推进了18公里,共围垦出土地14.3万亩。
隆冬的海滩那么荒凉/隆冬的北风那么凛冽/老乡们,谁在海上看见过你们/你们的胸膛高过海浪/你们的汗水漫过钱塘江。
“精卫填海”不再是传说。建国以来绍兴首次大规模围涂工程,在1968年开始酝酿。当年在绍兴县马鞍南塘头,童家塔一带的萧绍海塘外,形成一片近万亩的高滩海涂,“马鞍”、“斗门”二公社的干部群众积极请求,要求组织围涂。
前期现场考察队由周照火(县委副书记)、高晓明(副书记)、陈舒兰、卓贵德,童家塔村村民童兴根等7人参加。现场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卓贵德刚在地上铺开草图和大家商议时,突然潮水涌来。等大家发现后“潮流沟”(滩涂上潮流作用形成的河沟)的水已有半米多深了,连草图都来不及拿。男同志们急忙脱掉长裤,往潮流沟方向跑去,由童兴根前面带路,其他人跟在后面跑。唯一的女同志陈舒兰穿着长裤由大家搀扶着趟过潮流沟(高晓明记录)。
当时的革委会主任谢吉庚,听取汇报后考察后,在革委会成员没有到齐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成立围海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周照火任组长,高晓明、卓贵德为副组长,张宝成、童新根为组员。12月中旬,开始组织、调集人力物力,着手围涂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纷纷将物资、器材运到围涂工地。
1969年1月8日,来自全县各公社(除马山区外)的4万劳动大军聚集马鞍、斗门,开始筑堤围涂,一场波澜壮阔的历时四十年之久的围涂大战拉开了帷幕。
那年的天气出奇的寒冷。有几天早上,连砧板上的菜刀也被冻住了,民工们只好浇上热水后才能把刀取下来。中饭从住地送到工地,在路上早已经变冰冷,有时天空还飘着雪花,干部群众在刺骨的寒风中咽下夹雪的饭菜。当时物资奇缺,大多数人没有高统雨靴,加上海涂的土质是“香炭土”,一脚踏上去还算硬,但脚动二动,泥土就会松动,普通的鞋子会陷进泥里,大家干脆光着脚挑,手脚冻得像红萝卜。
每天早晨4点,天还没亮,队长就叫醒大家起床做饭,匆匆吃好饭,赶上几里十几里路到各自分配的围涂工地。十多里长的围海工地,几万民工排成一列长蛇阵。向着堤坝冲锋,马上又回到塘底,然后又向上冲锋,又回到坝底,反复的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斗。
到了中午,匆匆吃好午饭,稍事休息,又马上战斗,一直战斗到傍晚6点,一天至少12个小时。随着土堤一点点升高,环塘河在一点点的挖深。人也越来越累,从环塘河底挑一担一百几十斤的泥土,爬上岸,再走上长长的斜坡到达塘顶,大家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就这样每小时坚持挑十几担,算下来一天要挑二三万斤土,负重走四十多里路。挑了三天后,大多数人觉得脚踝、脚弯疼痛,但最苦最累大家还是咬牙坚持。因为都知道,1月18、19、20日的大潮即将到来,一定要赶在此前筑好大堤。
一个星期时间,土大堤终于完成了,但来不及休息,要赶在大潮前对泥土堤坝的外围进行加固。围涂大军靠肩背、扛抬从十里外运来石块,挑来塘渣,往堤外堆填。因为路程较远,单程十多里路,一个人一天之中只能上午挑一担下午再一挑,四万多人,蚂蚁搬家一般,黑压压的,一嘴一嘴的往堤外填石铺渣。
大潮如期而至,一天,有几处大堤出现了严重的塌方,指挥部集中2万多人,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在险地抛石4000多方,保证了新塘坝的安全。
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围涂大军终于挑筑起了一条4350米的围堤塘坝,开挖出中心河1.9公里、环塘河7.5公里、生产河2.43公里,围成海涂0.6万亩。而他们每个人的报酬,除了生产队工分,每天仅补贴二三毛钱,有的还用稻谷支换。
“大海止步,海塘北移。”围涂成功的那天,胜利的人们涌向堤坝,望着茫茫大海,看着脚下海浪拍打新筑的堤岸,再回首身后的几千亩土地,有人欢叫,也有人哭了。土地,土地,多么踏实的土地,多么丰收的想往。
是绍兴4万农民的肩膀筑起了长堤,是他们的臂膀围出了6000亩土地,是全县100多万父老乡亲的期望完成了这一梦想。
在“69丘”围垦成功后。县革命委马上着手第二丘——70丘的规划。1970年5月10日,绍兴县革命委员会发文,作出“关于今冬围垦海涂的初步计划”,计划“围垦面积约3万亩。”10月4日,经中共绍兴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绍兴县围垦海涂指挥部”,由高晓明任指挥,杨忠杰、陈舒兰、黄维章、卓贵德为副指挥。为解决8万农民的住宿问题(村庄住不下,离围堤路又远),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大家凑足稻草15万斤,晾竹竿、锄头柄、捻竿竹等竹木材料18000余支。围海开始,人们上午船才靠岸,下午马上着手建草批屋,半天时间,在海涂建造草舍1500余间,可住六、七万人的草舍,“十里海塘十里棚。”11月20日,绍兴县革委一声令下,来自平原地区的40个公社、800多个大队的数万民工,在弥漫的浓雾中,冒着刺骨的寒风,奔向县围六九丘围堤外海涂,挑土筑堤。17个公社的4000多民工在36个采石场开山采石。数千只农船,满载石块,抛石护岸。共计投入围涂的农村劳动力有8万人。
围海最怕潮流沟,潮流沟是大海伸向这片海滩的利爪,海水顺着这些沟沟,随着潮汐冲进来,退出去,而这片海滩上有13条潮流沟,最大的一条有100多米宽、2米多深。围海先填潮流沟,11月23日,在堵红湖潮流沟的关键时刻,县委副书记周照火等领导组织有关区、社干部一起赤脚赶到险口,在寒冷刺骨的泥水中,同围海群众一起战斗,终于扼住了这条最粗的利爪。
当月底,围成滩涂2.2万亩。共筑东、北、西堤总长12.212公里,挖成中心河2.25公里,环塘河12公里,共投工12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37.6万立方米。工程投资106.3万元(其中省拨44万元,县地方财政62.3万元。)1971年1月18日,在新围滩涂挖成红旗河4.378公里,2月14日挖成大寨河2.84公里(资料)。
有了二次围垦的经验后,绍兴县根据海涂淤涨情况,逐渐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人工围涂。继县围69丘,70丘,马海70丘后,又围出了城东71丘,县围73丘,县围77丘,县围85丘,16年间,绍兴县(包括现在的越城区范围)先后组织干部、农民、知识青年等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累计围垦海涂面积达7.7万亩。其中1973年动员劳力16万人次,围垦海涂2.3万亩,为绍兴县四十年围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涂。
自此在1970至1985年的 20年内陆陆续续围涂7次,四十余万民工象蚂蚁啃骨头那样啃出了一个堤长50.7公里、面积79000亩的海涂。
历史是有情的,历史会记得:“周照火、高晓明、葛行善、陈舒兰等当时围海第一线的领导们,他们跟农民一样,搭一个“A”型的草棚,吃、住在里面。每围次海,这顶草棚是最早出现于海边,最后消失于海边。当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突击围堤结束,他们仍得留在海涂上同一些农民一起护塘修堤,掘中心河和生产河,往往一住就一、二个月。”
“为赶筑塘进度,遇到小雨小雪天仍照常出工。有一天下大雪,上午九时许,雪越下越大,据说阜埠一名刚做新郎的小伙子挑土时昏了过去,县围垦指挥部才决定停工一天。由于人多,寒冬的早晨往往洗不上热水脸,敲开农家水缸中的冰来洗脸、刷牙,成为我家常便饭的事。中饭是用萝筐装的,专人送到工地现场,由于路远保温差,每次都是滚烫的饭盒送到工地已凉了。有一次,我因夹筷的手冻僵了,把整盒饭团掉地上,粘满了土,反而吃不成,又没其他食品可买,结果饿着肚子到傍晚收工。”(董自力)
“围海最伤身体。围海活属超体力支出,加上劳动时间长,休息少,营养差,不少人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像掘土用的铁耙刺掘过沙土后,铁耙刺比匕首还锋利。一天我不小心,右脚背被铁耙刺“啃”了一寸多长的血口,但轻伤不下火线,我随便用布条一缠,照样挑土。现在这个大疤还留在脚背。由于长时间挑重担,三十多年来我的右脚踝骨长期异样麻木。”(茅国祥)
历史也是无情的,历史会遗忘他们的汗水、鲜血甚至付出的生命,历史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但他们围垦出来的土地是他们光荣的胸章,他们挑出的海塘是他们挂住胸章的丝带,每一次钱塘江潮过,我都能听见他们低沉的呐喊。
谨以此文纪念参加过围涂的无名的人们
(未完待续)

1971年,我坐在稻草编织的团扣里,由父亲挑着,踏上了守卫海涂之路。真可惜满眼的甘蔗林,但那个时候我还不会吃甘蔗,只记得满地的盐,我就在盐地上爬。
1970年11月20日已经是寒风刺骨了吗?
Re:“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向围海造田的前辈们致敬!我老爹也是这几万名围海大军中的一员,正因为以前吃过苦,才会对现在3000元左右的失土农民养老保险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Re:“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感谢楼主的分享。一代一代的绍兴人流血流汗,才能有现在的鱼米之乡。
回 第1楼(隆顺)的帖子 隆顺:1971年,我坐在稻草编织的团扣里,由父亲挑着,踏上了守卫海涂之路。真可惜满眼的甘蔗林,但那个时候我还不会吃甘蔗,只记得满地的盐,我就在盐地上爬。 (2024-12-06 08:28)
向你致敬
回 第2楼(rrryyy)的帖子 rrryyy:1970年11月20日已经是寒风刺骨了吗? (2024-12-06 09:43)
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冷很多。
Re:“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我参加过70坵围涂,生产队派遣,早上摇着木船出发,下午到划定的目的地后,赶快搭一个简易的草棚,在到处积水脚抖抖会动的泥地上,放一张尼龙、稻草一铺就是住地,第二开始,天蒙蒙亮出发,天快黑了收工,挑一天的泥土,身体好比散了架一样,吃的米和干菜自己带去,真当辛苦呀。
Re:“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Re:“精卫填海”四十载(一) ——绍兴县围涂记








回 8楼(东昌人) 的帖子 东昌人:我已故的老爹也是这千万围海大军里的普通一员。我记得,有一次他围海回到家,从他的蛇皮袋里拿出一个从自己牙齿缝里省下来的硬面包,给年幼的我吃。那时,我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至今我从没吃到过这样好吃的面包,使我一生难以忘记。我想我的老父亲,我想那时的围塗面包(2024-12-13 08:29)
肚子饿吃什么都是最好的。七十年代我们最稀罕的是火车站里的法国面包,就是现在的吐司。那时候是象馒头样的,带一点点溲的味道。小伙伴手里拿一个,真是眼热啊。
回 6楼(鉴湖渔父) 的帖子 鉴湖渔父: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冷很多。(2024-12-07 08:34)
也许是现在吃饱穿暖了罢。从气温上讲,其实变化 不是很大。2008年冬天也有零下十度的天气。
我爹也和生产队围海工作过,可惜死了,其实政府不能忘记他们。
回 第8楼(东昌人)的帖子 东昌人:我已故的老爹也是这千万围海大军里的普通一员。我记得,有一次他围海回到家,从他的蛇皮袋里拿出一个从自己牙齿缝里省下来的硬面包,给年幼的我吃。那时,我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至今我从没吃到过这样好吃的面包,使我一生难以忘记。我想我的老父亲,我想那时的围塗面包... (2024-12-13 08:29)
艰难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人。
回 第12楼(tl17321)的帖子 tl17321:我爹也和生产队围海工作过,可惜死了,其实政府不能忘记他们。 (2024-12-15 18:17)
是的。
回 8楼(东昌人) 的帖子 东昌人:我已故的老爹也是这千万围海大军里的普通一员。我记得,有一次他围海回到家,从他的蛇皮袋里拿出一个从自己牙齿缝里省下来的硬面包,给年幼的我吃。那时,我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至今我从没吃到过这样好吃的面包,使我一生难以忘记。我想我的老父亲,我想那时的围塗面包(2024-12-13 08:29)
父爱如山!
我发现有些亲戚,真的很虚伪
绍兴世茂广场一代人的记忆(11月29日)拍卖

20年的朋友因借钱形同陌路

绍兴金帝银泰城永辉新开了,人挤人

有没有发现编外招聘最低要求也是本科起步了

现在年轻女性结婚的是真晚啊
想说说关于老小区的房屋寿命
2026年读初一,买房还是借读(元培中学)
这个世界真的很烂。

要学会砍价
绍兴学区房的走向到底如何?好迷茫
绍兴柯桥中介涉嫌欺诈+部门推诿!购房者维权无门,难道只能认亏?

有被气到!去菜场买了一斤虾,去掉袋子和水只剩六两多?!

绍兴柯桥购买坦克500的惨痛教训

教育部最新部署,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蚊子进化了
头出头毛,去看感冒,不配感冒药?

以下这幅图甲乙丙是预测未来10年房价的走势,各位网友认为那种走势更准。

绍兴一男子偷黄金拔腿就跑,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十分的折腾,才和中国移动分手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