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处钱塘江南岸平原。汹涌的钱塘江大潮曾经在两岸造成了大量的滩涂地带,对沿岸百姓耕种和居住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古代时期,古越人从深山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们一部分选择了钱塘江南岸的平原作为定居地,后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绍兴古城。
钱塘江南岸地势南高北低,众多河流自南向北汇入钱塘江,绍兴城区所在的平原区域是由河流冲刷形成的一片古冲积扇。每年夏季和秋季,这片平原受到海洋季风影响会出现台风天气,既导致暴雨,同时也造成海水涌向内陆,而钱塘江口汹涌的大潮,又进一步加剧了海侵的强度。因此,越国先民居住的地方往往有水灾。加之,越王城建立之后出于发展经济和加强战备的需要,越国先民在这里大规模开荒耕种。为防洪排涝、阻挡海潮的侵袭,古代先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绍兴很多地名都带有溇、港、塘、堰等字样,这些地名来自于古代的水利工程,这都是治水的痕迹。所以说,越王城这种“城中有山”的布局在当时是十分务实的选择,既能在敌军攻城时居高临下发起反击,也能在遭遇洪灾时就近撤退到高地避难。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也很重要。绍兴古城河流纵横交错,城区陆地被水系分割成多个小岛。在这些河流中,南北流向的基本上是天然河流,而东西流向的河流大多是人工开凿的运河。越王在此建都之后,大批越国百姓移居到这里,以句践小城为基础扩建的山阴大城迅速落成。为解决东西向水运不畅的问题,古越先民开凿出了一条条运河。古城内也有历朝历代开凿的人工河道。比如,在现在吕府台门附近,唐时期绍兴古城就开挖了一条新河,还留下了“新河弄”的地名。自越王建都开始,历代绍兴先民不断修塘建闸、围堰筑坝。排蓄兼备的水利设施造就了绍兴农桑的繁盛。随着运河与钱塘江水系的贯通,绍兴的水运日渐兴盛,成为宁绍平原的“四达之地”。
越王句践在绍兴建都之后,历经十年的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打败了吴国。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之间的战争通常是战车集群冲锋、步兵紧随其后。但在多山多水、地势崎岖的吴越之地,这种大规模的军阵难以展开,两军交战往往是短兵相接。剑则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兵器。相传,越王句践为求强兵精武,邀请铸剑大师欧冶子指导越国工匠铸造兵器。欧冶子走遍浙东山野开矿炼铜,为句践铸造出多把稀世名剑。
越王句践?
勾践,不是句践?
可惜的是这把剑也不在绍兴博物馆
回 3楼(雄鹰展翅飞) 的帖子 雄鹰展翅飞:勾践,不是句践?(2024-11-21 13:22)
越王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记》错引了明代不正规监本写成了“勾践”,造成后世从误者甚多
正解